2024年3月19日,不知你可还记得,那天哈尔滨的晚霞燃烧如炬,映红了整个天空,后来我们才明白,那是在为一位与大海相伴七十载的老人送行。杨士莪院士的生命定格在93岁,但他留下的精神火种,却在深蓝的海洋里化作永恒的航标。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回望,这位"一站到底"的科学家,用毕生心血在海天之间书写的不仅是水声科学,更是一部永不褪色的精神史诗。
1931年,杨士莪出生于河南南阳,彼时的中国正遍地战火,满目疮痍,他和家人只能饥寒交迫地辗转全国各地,在抗战烽火中目睹日寇铁蹄践踏山河,伟志悄悄种下,17岁的他毅然报考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清华园的教室里立下"科学报国"的誓言。毕业之际,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听说刚成立的大连第一海军学校物理教师紧缺,他报名参军,入校任教,投身于人民海军建设事业。 1952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筹建,他又奉调北上。
1956年,水声学科在国内仍属于空白,由于国家需要,杨士莪改变研究方向前往苏联留学,从此一头这进了这个陌生的领域。苏联学习期间,杨士莪遭遇了科研生涯中最刺痛的时刻——象征核心技术的大门对中国留学生紧锁。“真正尖端的东西你想从国外学,想从国外买是做不到的,只能自己干。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骨气。”杨士莪立志在水声科学领域攻关:一定要让中国的“耳朵”,听懂大海的声音。短短七年间,从普通物理到天文测量再到水声学科 ,杨士莪几易专业,都是为了祖国需要。
回国后,杨士莪在哈军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作为我国水声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杨士莪扎根水声学科教育,近70年编著了一批水声理论著作,参与培养了第一批专业骨干和教师队伍。在制定我国水声发展规划、确定水声学科研究方向、指导我国重大水声科研和工程项目中,他都起了核心作用。作为中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杨士莪为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中国水动力噪声研究先行者之一,他主持设计建造我国首个针对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难题;作为我国首次南海水声科学综合考察队队长和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筹划、奔波十年整,终于推动科考成功进行,迈出了中国水声界从浅海走向深海的第一步……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3.2万多公里。70年来,杨士莪引领了中国水声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常规到精专的发展历程,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无论是海洋矿产勘探、船舶导航、水下作业等海洋资源开发,还是海疆保卫重任,都离不开水声学,离不开杨士莪打下的基础。
在哈工程的教学楼里,耄耋之年的杨老仍坚持承担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课程教学工作。“第一节课好比打开水声世界大门的钥匙,必须讲好!”每个水声系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都是杨老讲的,读的第一本专业书,都是杨老写的。步履匆匆的杨老往来于教室与实验室之间,只为唤醒学子听海梦,他粗糙的手握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的每个公式都如跳动的音符。有学生心疼地搬来座椅,他却轻轻推开:"从我开始做老师起,就习惯站着讲课了。"据统计,杨士莪累计培养了110多名水声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多数已经成长为科研及学术骨干,我国水声领域的三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曾受他指导。
“受欺负,是因为我们还不行,得想办法把国家发展起来。”“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要把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要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杨士莪是这样教导学生的,也是这样做的。
“烨烨其士,护千桅篷帆守镇疆海;菁菁者莪,开一派学问听寻水声。”站在新时代的海岸线上,我们聆听着杨士莪院士留下的精神涛声。“夕阳虽落苍山后,犹映晚霞满天红。”尽管杨院士已逝,但仍有我们一代代“后浪”前赴后继,延续他未竟的科研事业,更要让杨院士坚守的铸魂育人精神,成为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永恒星光,指引着济济后浪,共同守护祖国的辽阔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