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English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青春校园 - 正文

青春校园

网络文化节|赤子情铸水下长城,丹心血映万里海疆——王斯瑜

日期:2025-08-05      点击数:


“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这既是把个人坐标锚定在万里海疆的庄严誓师,又是把生命热望熔进钢铁舰体的耿耿初心。他如澎湃的深蓝脉搏,托举大国重器破浪前行;又似不灭的灯塔炬火,照亮民族复兴的浩瀚航程。在科技强国的雄阔画卷中,一位九旬中国共产党员以生命为笔、以黑土为砚,把这份热忱写进山河,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声工程奠基人杨士莪。


2024919日,中央宣传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杨老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杨士莪院士出生于1931年,正值抗日战争第一年。山河喋血,九州沉沦;短短数载,日寇铁蹄如狂飙烈火,踏碎万里河山,烙下中华大地最深最痛的伤疤。年仅6岁的杨士莪随家人开始颠沛流离。一路上,杨士莪亲身遭遇日机轰炸,亲眼目睹日寇暴行,童年时期的恐惧与仇恨烙印在了杨士莪的内心深处,驱使他在读高一时写下“我们要使这大病未愈的中国能奋起而驱逐日寇于国境之外。要使中国能富强,只有努力的预备负起未来的艰巨的建国工作。”欲立人之脊梁,先铸国之脊梁;欲使山河昂首,先令科技挺脊。一声蘑菇云的轰鸣,震醒了少年杨士莪的赤心:报国无他途,唯有以科技为笔,蘸取山河!


1956年,杨士莪在苏联求学期间,有一根刺穿入杨士莪院士的内心深处,声呐研究室和舰船噪声研究室的大门始终对中国留学生紧闭。“真正尖端的东西你想从国外学,想从国外买是做不到的。”杨士莪知道,关闭的不仅仅是研究室的大门,更是中国水声技术发展的大门,是中国国防事业发展的大门。这扇大门谁来开?杨士莪暗下决心:为国攻关,自己干!一定要让中国的耳朵听懂大海的声音,这便是国之栋梁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中华民族百年历史屈辱,多来自海上。“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有海无防的历史和现实一再发出这样的预警。杨士莪归国即赴哈军工,于荒原上白手起家,创建我国首个理工融合、直指国家战略的水声工程专业,一举奠定我国水下探测、识别与对抗的技术基石。共和国第一次拥有了“水下长城”的雏形,也第一次拥有了把主权延伸到深蓝的科学底气。杨士莪院士倾其一生只为让深海有声,让国门有盾。

就在那间青砖平房里,灯光亮了一年又一年,杨士莪用一把计算尺、一台手摇计算机,把几十万个频点、上百条曲线,敲进我国第一部《水下噪声原理》;又把课堂搬到甲板、搬到冰面、搬到深海,让一代代青年听见大海最隐秘的脉搏。艰难摸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近海走向远海,从浅蓝挺进深蓝,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步履铿锵,开启了走向深蓝,向海图强的伟大征程。

做人做事做学问,是杨老的信仰,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红色气质和精神力量。我在杨老的身上看到撑起民族风骨的铮铮铁骨,看到科学巨擘的远见卓识,看到哺育英才的师者仁心,看到大国匠人的毕生笃行,更看到了共产党人的赤胆忠心。


为船为海为国防,是杨老一生的追求,也是一代代水声人的宗旨和使命,工程学子,书写的一撇一捺都是血性,一横一竖都是脊梁。九天翱翔,魂系军工;碧海逐浪,重器报国,军工传人坚守为军向战的价值追求披荆斩棘,秉持敢为人先的创新特质乘风破浪,弘扬严谨求实的治学传统为国铸剑,保持攻坚克难的奋进姿态孜孜以求,拓展开放自信的世界眼光纵横四海,传承绝对忠诚的红色血脉助强国梦圆。不忘“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的嘱托,在哈工程这片更浩瀚的天地,以科技之名,以青春之我,奉献青春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