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报告是我校全党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个体在这其中的贡献都是一个局部。我作为报告起草组的副组长,参与了整个报告的起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报告提出的一些重要判断、一些重要主张所提出的背景是比较清楚的;对报告提出的一些重要结论的论证过程也是稍微清楚一些的;对报告当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概念的内涵可能知道的多一些。而这三个方面反而是报告当中不易表达的地方,所以我今天的解读重点谈的是这些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和大家交流沟通起草工作的过程和学习的体会。党代会文本的确切含义,一切以谷书记、刘校长的讲话和专题报告为准,以学校党委文件为准,如果我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个月前,第三次党代会圆满结束。我觉得这次会议很重要,应该说开启了学校向研究型大学进军的新里程,或者叫做有新的里程碑意义。这句话在社论中经常使用。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在想,能不能用一个比较通俗的比喻来表达:我们学校从2005年1月二次党代会确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到三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到2053年建校100周年左右,大约有50年的时间。我把创建研究型大学的这一整个进程比喻为从哈尔滨到上海坐火车的过程。经过六年,我们走到哪里了呢?我昨天计算了一下,大概已经过长春了。这就是里程碑的意义,非常重要。如果说,我们现在刚过了双城堡,我们的士气可能就没这么高了。但是六年下来,大家看一下报告中“成就”的部分,我们确实感觉到,应该是过长春了。那么,下一步,我们可能是乘高铁奔向上海。但是办大学和坐火车是不一样的,坐火车明确地知道下一站是沈阳,非常清楚。但是办大学你并不确切地知道下一步的目标点在什么地方。所以要开党代会,集中全校上下的智慧来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大家对党代会的意义一定要有深刻的理解。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说到这儿,如果一会儿大家听完我今天的解读,如果有同志问起,昨天的解读都解读些什么内容了,如果你全都忘了,你最后就可以告诉他:我们奔向上海这趟研究型大学的列车现在已经过长春了,下一步,我们要奔向沈阳了。这就是里程碑的意义。
这次会议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就是党代会报告。它是指导未来的纲领性文件。刚才谷书记在报告中已经说了,这个报告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认可,专程来校出席会议的工信部领导和省委领导也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对谷书记说:“报告相当成功,祝贺!”我觉得上级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仅仅是墙内开花,学校内部都说好,当然这是非常基本的,但我认为这还很不够。所以,上级对我们的这个评价,我认为是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校内的评价,我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有位老领导在讨论的时候说“这个报告是写给工程大学主人看的报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当然这里面也有对起草组鼓励的成分。还有的同志在讨论的时候说“这个报告超越了二次党代会的报告,操作性的指导意义更强了”,主要指的是报告中的几个转型升级工程。二次党代会与本次大会所处的阶段不同,要回答的问题也不相同,所以很难说谁超过谁。总之,也是一个比较高的评价。当然,也有一些批评性的评价。比如说“报告有点长,1万9千字,太长了”,有不少人提这个意见。(二次党代会是1万7千多字,长了接近2千字)再一个是说“长句子太多了,难以阅读”“排比句多,显得有点华丽”等。报告一经通过,就变成了全党的意志。就从开会的时候被会议审议的对象,变成了今天我们学习贯彻的对象,学习贯彻的文件。这是一个本质的变化。所以深入学习好这个报告是很必要的。
党代会报告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特殊在它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是一种政治性的语言,一种政策性的语言,一种战略性的语言。这与一般领导讲话完全不同,也跟我今天的解读报告不一样。如果把我今天的解读拿回去作为文件学习肯定是不行的。它一定要体现严谨、严密、严肃。这是它的非常重要的三个特征。换句话说,宁可失去可读性,也不能丧失这种“三严”的特征。所以说,有些问题,经过我这么一说,大家就能够理解了。全国的党代会,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的起草者们,在谈到报告起草的体会,报告起草的语言时,他们认为这种报告的语言有两个特征,一个是“领导通得过”,二是“群众听得懂”。这是非常高的标准。因为二者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我举个例子,上一次2005年1月二次党代会召开的前几天,王树权书记对我说,“这个报告确实不错,确实有高度,但是,教授们能不能听得懂呢?”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就是刚才说的报告的特征之一。我回答说,根据我1995年以来与院系的领导、学科带头人接触的经验来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果然,这个报告得到了上下内外的普遍好评。这次三次党代会报告在最后修改阶段,谷书记对我说:“只要能把事情说清楚,不要怕长句子,也不要忌讳多用排比句。”我觉得,这个意见对我们统一报告的风格产生了非常重要的鼓舞作用。因为我们当时对长句子和排比句的问题改不改、怎么改正在犹豫。
这样,另一个问题就来了:既然报告使用了“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为什么还要解读呢?我想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开始我已经简单地提到了:一是报告中一些非常重要的观点和主张提出的背景不宜在报告中表述;二是报告中一些结论性的东西的论证过程也不宜在报告中表述;三是报告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内涵更不宜在报告中多做解释。所以要解读,但是我能不能达到这样一个目标,今天我试探着做。但解读是必须的,所有的报告都是这样。这三点是党代会报告这种特殊的文体所决定的。由于这三点就影响了我们对报告思想和精神的理解,所以说解读很必要。我今天的解读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报告的功能定位与形成过程,二是报告的要点,主要是解释一下要点和难点重合的地方,也就是难以理解的地方。没有详细解读的地方,一是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二是不是不重要,都重要,但我主要以我的理解讲要点和难点。这个解读我力争为这次会议后面刘校长的专题报告和谷书记的总结讲话提供一个基础。
下面给大家介绍第一部分,就是报告的功能定位与形成的简要历程。
第一部分报告的功能定位与形成过程。
首先我说一下党代会报告应有的功能定位,或者说报告最核心的目标、最核心的作用是什么。这个定位就是统一思想,指引方向。我记得二次党代会筹备过程当中,我们把提纲拿出来了,召开座谈会听意见,当时对提纲、写作的体例,大家的意见可以说有相当大的分歧。后来杨士莪院士说了一句话,我们豁然开朗,争论也就基本解决了。他说“报告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统一思想”,把握住这个定位,就把我们的写作思想统一了。因为当时我们模拟的是十六大报告的体例,以前从来未有过。统一什么思想呢?就是统一关于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的思想,统一关于发展方向和道路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引领方向的作用。为什么要做统一思想、引领方向这样的定位?这是由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决定的。这是中央要求必须做到的,如果你达不到这个作用,你就没起到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那么中央是如何要求的?这就是四句话:统揽全局,把握方向,引领思想,推动发展。这十六个字的总体要求就决定了报告必须这么定位。那么这样定位后,语言的规格和形式特征也就决定了,它必须是政治性、政策性和战略性。但这次我们按照谷书记的要求往下探了一下,因为党员群众反映,具体问题不回答不行。这就是为什么报告长了。这是我说的第一个部分里的第一个方面。
在背景和过程里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书记校长对报告起草工作的指导性意见。谷书记的意见是:第一,二次党代会的报告很好,提出的理念、目标和战略依然有效,三次党代会要突出怎么进一步落实二次会的思想;第二,国家经济发展正在强调转型升级,地方政府正在做转型升级,我校是不是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好好论证一下,如果是这样,三次会就要把向研究型转型升级作为一个重要线索,作为报告主题的核心内容,未来的“一提三优”工程(二期)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转型升级;第三,要准确把握学校下一步发展的参照系,你们在办学水平提升工程验收汇报的报告中所提出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校发展的一个直接的参照系,这样一个提法很好,我们学校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圈层结构中,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就要在这一个圈层中办出高水平。这是书记的三条意见。谷书记同时还说,报告在强调战略指导性的同时,也要强调操作的指导性,只要能把问题说清楚,不必拘泥于字数的限制。
刘校长也提了三条意见:一是报告要注意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要在继承二次党代会基础上有创新;二是报告要系统总结六年的历程,并对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作出准确判断,可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对二次会提出的目标进行适当的修正;三是要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表述,问题要点到痛处。
书记校长的六条意见对整个报告的起草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主题的形成、框架的确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背景和历程这部分的第三个方面,是报告形成的简要历程。2009年9月,报告起草组开始工作,谷书记亲自担任报告起草组组长并对报告起草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体现了党委对报告起草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对报告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009年9月,起草组奔赴校外7所大学调研。我们选择了5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和两所985大学,起于中国海洋大学,止于中国地质大学,中间到了上海交大,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也是行业特色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杨凌),北航,北邮。同他们的学校领导、发展计划和战略研究等部门的领导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考察了一些重点实验室。这次调研对起草组把握行业特色型大学这个参照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985院校所关注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2009年10月,形成了报告提纲,向书记校长汇报后随即启动了报告文本的起草工作。2010年,由于学校迎接党建创优工程评估、办学水平提升工程验收,科学发展观活动后续整改工作检查等等重要工作,党代会报告起草组的成员都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这些工作,所以被迫调整了起草工作计划,实际上2010年没什么大的进展,主要是靠假期进行起草工作。到了2011年初,由谷书记主持召开了校内9个座谈会,涉及到包括学生在内的各个方面。这些座谈会上提出的意见对丰富完善报告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由谷书记带队对北航、北理工、哈工大进行了调研,与各学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使起草组对研究型大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11年7月1日、2日,报告分别送书记校长审阅,审阅后,他们对报告的框架和主体内容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7月13日,报告提交常委会讨论;7月18日,向各代表团和党外代表人士征求意见。党内征求意见各代表团72条,党外代表人士反馈意见89条,综合整理为125条,采纳修改98条,修改后送党委全委会审议,审议通过后上会;7月23日,在大会讨论的基础上,各代表团提出意见共39条,采纳修改11条,在报告其他地方体现4条,属于后续工作中进一步解读和落实的问题6条,不宜在报告中体现的13条,其他5条。回顾整个报告的起草过程,我们觉得,这个报告充分体现出它是工程大学全党智慧的结晶,报告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成为一个不断统一思想的过程,为今后学习贯彻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是我给大家汇报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关于报告的要点。
我给大家汇报的第二个部分就是报告的要点,请大家看报告的第1页。引言部分,讲的就是会议的主题,或报告的主题。报告的主题就是报告的精髓,一经会议确认,就成为未来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我们校内具有最高层次指导力、最高层次约束力和最高层次评价力的文件。所谓主题就是要代表讨论,同意不同意,有没有意见。如果同意了,下面就得执行,它的评价力、约束力、指导力就在这儿。所以首先要对主题有充分的理解,因为它是报告精神的核心。我首先来说一下报告的主题表达什么,也就是说主题所表述的内容是什么。从逻辑上来讲,大家经常听到的在对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解读上,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这个报告也是一样。如果从大的层面来说,就是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以改革创新精神,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主题的前半部分内容重点就是科学发展观,归根结底,学校发展的问题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具体到我们学校这个层面,就是举特色办学的旗帜,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实现向研究型大学加速转型升级的目标。这就是报告主题最核心的内容。在报告中说的就是“坚持特色办学,深化内涵建设,着力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加速转型升级”,完全符合最近一次教育部咨询会议的精神。这是说主题应该要表述的内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主题?确定的依据是什么?第一个依据,就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应该说这是直接对我们高等教育、高校有指导意义的最高层次的文件。这个纲要的核心思想可以简要地概况为三句话:质量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改革是根本。质量是核心,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质量;教师是关键,就是说提高质量关键在教师;第三句话改革是根本,用纲要的原话就是“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这三条对我们确立主题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们确立主题最重要的依据。
第二个依据,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这个讲话对我们确立主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说了很多内容,最直接的有指导意义的,我给大家复述一遍: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我认为这三句话极其重要。为什么重要呢?我们看看1998年,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时(就是产生985工程的那一时刻)说的话,他主要说了中国急需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一流大学,但没有系统回答如何建设的问题。后来985一期、二期、三期相继实施。十几年以后胡锦涛总书记做了一个我认为非常精辟的回答,指导各个高校去破解发展难题,它的意义不亚于985工程的确立。
主题确立的第三条依据,就是二次党代会以来我们的实践。2005年1月二次党代会,确立了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确立了“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理念,确立了四大战略。2007年1月教代会提出了构成研究型大学基本框架的六大体系,形成了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初步的比较完整的理念框架。六年下来,我们的研究型建的怎么样呢?下一步怎么走呢?必然成为我们现在现阶段要回答的新问题,也是党员群众的新期待。2009年3月,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确立了一个实践载体,这个实践载体在我校理念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实践载体说了四句话: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内涵式发展,突出“三海一核”特色,创建研究型大学。这个理念是办学理念的一个大的集成,是我们确立报告主题的一个直接依据。2009年9月,三次党代会筹备工作启动以后,一系列的研讨座谈、校内外调研,我们最终把主题聚焦在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上,就是报告标题前面的两句话,是精髓的精髓。说到这儿,我想起毛主席早年说的一句话――主义好比旗帜,旗帜立起来了才有指望,才知所趋赴。六年来,我们的研究型大学的实践一直遵循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这样一面旗帜,但是没有正式会议的确认。这次党代会以正式会议的形式明确下来,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把历史经验中的精华部分提取出来作为我们会议的灵魂,我觉得意义重大。刚才说到党委的职责。群众需要引领,这就是党委的职责,引领靠什么呢?首先靠的就是旗帜、思想和理念。理念要想掌握群众,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必须简单、好记,便于执行。所以说,转型升级是我们报告中的第一级的概念,是最简单的概念。如果什么都忘了,就把转型升级记住,我觉得也可以了。以上是引言部分的主题。
报告第一部分是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
这部分内容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不做详细的解释,把要点给大家提示一下。这部分报告材料源自六年来历次全委会书记的报告和历次教代会校长的报告,包括总结讲话、假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第一段说了3句重要的评价性的话:开启了创建研究型大学的新里程,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了创建研究型大学第一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的目标是什么呢?我们当时提出的是构建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框架,现在看提的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这3句话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评价。开启一个新的里程,这对学校办学的历史具有深远的意义,这就是说从二次党代会开始,我们开始创建研究型大学了,这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以前没有这样正式的提法,这是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前人的大事情,这个评价不过分。那么,六年来我们的研究型大学建得怎么样呢?我们的框架实现得怎么样了呢?报告这一部分主要是围绕六大体系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一、办学理念体系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是六大体系之外加入的。这里面有这样几句话,“校党委对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探索,在战略层面系统回答了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目标、道路、模式和动力等问题,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办学理念体系。”其中,特别强调了“在战略层面”,后面在“问题”部分提到了我们的理念落实的深度还不够。这里谈到2005年的精英教育理念,到2006年“三海一核”办学理念提升为办学方略,2007年的六大体系,2008年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2009年的面向未来的现代大学制度,还有我们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践载体,2010年的关于大学国际化的意见,还有“十二五”规划,体现了更加符合研究型大学发展需要的新视野、新思路。到了2010年12月,学校的“十二五”规划及院系的规划又使我们的战略理念推进到了战役的层面,“5+1”重点项目的确立,使重点学科建设的战略与战役结合起来。这些理念的形成都离不开我们历次的假期工作会议。从2005年开始假期工作会至今,已经成为我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一个稳定模式,不仅产生了重要成果,而且创造了一种学习的机制和氛围,从学校领导到各级领导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开始更加系统地思考――我现在哪里?我到哪里去?就是思考战略性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学校六年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假期工作会议,还有历次的全委会、教代会形成的成果都是构成我们这次党代会报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
二、“六大体系”建设取得丰富成果,形成了研究型大学基本框架。六大体系中首先谈到的是精英教育体系。这部分内容大家都相当熟悉,我就点一下要点。在精英教育体系中,报告说“着力构建精英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这里谈到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改革,提到了实施了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试点,出台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加大教学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监控,探索教育教学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以及深入践行新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全面优化学生成长成才环境等内容。
第二部分提到“着力构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科技工作实现了跨越发展”。那么,这个科技自主创新体系都包括什么呢?这里面讲了三个体系,即初步构建了适应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科研条件保障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下面谈了三个方面,包括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的水平、科研保障等。这里我想重点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个方面,科技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学校在高技术船舶设计、大型舰船综合仿真验证技术、海洋工程关键技术、核能开发与应用等领域均获得一批大项目支持,“三海一核”特色全面彰显。这里,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三海一核”特色全面彰显。我给大家介绍两个背景,有助于对这个事情的理解。(1)、1995年“211”一期论证的时候,我们进行校内报告,邓三瑞教授、戴遗山教授等一些老先生都在场,当时戴教授提了一个意见(对这个报告的评价),说:这个报告火药味太浓。意思就是,实际上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在“三海”中只有“一海”,即海防。(2)、1997年教育部211办胡副主任来校考察时,她问了一个问题。当时我们211建设是6个重点项目,其中有一个是现代船舶设计与制造。她问,上海交大做海洋工程,大工做大型船舶的结构设计,你们做什么呢?你们的特色是什么呢?当时(1997年)我们真的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但现在14年过去了我们可以比较好的回答了,我们的船海学科有了包括“智水”机器人、徐玉如院士、深海中心、111引智基地等等,当时确实难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所以说“三海一核”特色全面彰显是我们学校这十几年来所发生的历史性的高显示度的变化,是非常值得庆幸的。
第三部分提到“构建高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产学研合作扎实推进”。报告主要讲了我们学校近几年与中船重工、中船工业、中海油、中核集团等一些单位企业进行的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以及与世界主要船级社、国际原子能机构展开的合作。这是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
第四部分提到“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师资队伍数量和水平大幅提升”。报告中有几个很重要的数据,一个是博士化率由12.6%提高到50.2%,生师比下降到14:1。这是重要的一个变化。我们在2000年初的时候,大概还是一比二十几,这怎么能是研究型呢?根本不可能。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的变化,这与我们最近几年的人才战略关系很大。报告还提到,我们引进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一批在国内“三海一核”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高端领军人才。这个大家了解的很多了,我也不多说了。
第五部分提到“着力构建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这里谈到“十二五”规划设立了“5+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确立了使5个一级学科率先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的学科建设核心目标。一级学科逐步的强化是姚郁副校长来校后在学科建设“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的,原来我们强调的是二级学科,“十二五”学科规划在整个规划的设计上做了一个改变。报告中还说,第二个显著的变化是,我们投资2.5亿元重点建设了舰船总体技术、特种功能材料、舰船火灾防护、信息安全、舰船电磁兼容、光学探测与光纤传感技术等新的学科创新平台。新的学科生长点使得特色学科体系的味道更浓了,新的增长点决定和影响到未来学科总体格局,这也是意义重大的事情。
第六部分提到“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报告中说,六年来,先后实施两轮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任制和合同聘用制等等,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七部分提到“着力构建现代化校园公服体系,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这部分内容都是有形的东西,大家都能看到。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在此不细说了。大家都好理解。包括2006年学校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年“七一”前夕,学校党委被授予“黑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谈到了专项教育活动,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
四、深入推进文化校园与和谐校园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软环境。报告中说了两个部分,我想在此专门提一下哈军工文化园建设。最近这些年,校友回校频繁,包括哈军工一期的校友,他们(我见到的)都说,你们在哈军工六校里面对哈军工的传承是最好的。这话有鼓励的成分,但也有事实。我们的一个重要做法或者重要观念是,传承历史传统必须有载体,光用嘴说是不行的,我们立了陈赓像、《受命》群雕等,都是重要的标志。我们的传承还有研究类的、设施类的和传播类的等等,这对凝聚校友,汇聚更大的力量具有重要作用。报告接下来谈的是“师生满意工程”。这里谈到全面实施教职工医疗保险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自筹资金为教职工兑现阳光工资。新建两栋周转住房,积极解决青年教师和无房户住房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举措和成果。
最后“过去六年的工作”里专门谈到了“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这个平台来得非常及时。报告第10页,说了这样的几句话,对这个平台做了比较高的评价,“我校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行列。这是我校继进入“211工程”建设序列、获准设立研究生院以来,办学历史上的又一次大跨越,表明我校在中国大学分类分层次建设和体系中进入到了一个更高层次,是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还是像刚才说的,你走到哪儿了呢?我们进入了“平台”高校。虽然现在已经有40多所了,再加上985有三十八九多所,接近80所,但我们毕竟进入这样一个层次,所以后面我们还要讲参照系,还要往前奔,仅仅进去是不够的。我们的办学在发展变化上,在一定时间内应该有一些高显示度和高影响力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振奋人心、凝聚人气,这个平台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这是过去工作回顾里总结的部分。
报告下面讲的是经验和体会。这部分的内容在书记校长以前的报告里已经多次提到了,这次做了一个集中的凝练,包括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非常好理解。“经验”的地位仅次于报告主题,如果你遵循报告,遵循的第二个层次就是“经验”,也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经验”之后就是问题和不足。报告在5个层面上把我们存在的问题表达了,这些问题也是历次全委会报告、教代会报告和假期工作会报告多次提到的。这次,我们整理了一下,在办学理念上,学科建设上,体制机制上,人才队伍上,办学的关键性指标上都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党代会期间,水声学院李琪院长跟我说,实际上管理上的问题也很重要。同时有同志提出意见:必须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所以,报告加了一句话“必须深入剖析问题的成因”,问题找到了,还要寻找消除成因的办法,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在座谈的时候有不少代表提出了这样的意见,我觉得非常好。以上是第一大部分,六年历史的回顾。
第二个大部分:坚定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目标这个问题很重要,它是所有改造世界活动的最首要的概念,它回答的是“我们向哪里去”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一条,所有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没法开始,你就会盲目,就是周济讲的“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是他2002年说的话)所以目标非常重要。但目标又很不好提。为什么呢?首先要鼓舞人心,你提出的目标蓝图,还要符合现阶段的发展实际、现阶段的状态,还得满足上级的要求,所以很不好提。我们二次党代会所确立的目标很好,所以在这部分的第一段对此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提出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的确立,“凝聚了人心人气,提升了思想认识,引领了事业追求”。这几句话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做北航党委书记时候说的,它的原意所表达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战略应该要满足这三个标准。我们确立的目标满足了这样的标准,这三句话用在这里比较恰当。
未来的目标怎么定呢?首先就是要对学校的发展现态、发展阶段做出判断,所以第12页说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它决定了我们未来的政策取向。我在这给大家重复一下以加深下印象:“经过六年的思索与实践,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研究型大学基本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了对中国大学圈层结构的认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阶段中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拥有研究生院的大学行列中我校还处于下游水平,在具有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高校的行列中我校还处于中游水平,在国家对高校的分层分类建设中我校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行业特色型大学这一圈层。”这是对我校现今发展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有点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如果脱离了这个,我们所有关于未来的东西都失去了基础,就都是空的。
好了,那么我来分别解释一下,为什么说在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阶段中我们处于初级阶段呢?刚才说了,我们确立了五十年的目标,我们现在过了长春了,也就是初级阶段。在拥有研究生院的大学行列中我校还处于下游水平,有的同志对此还提出了一点疑问,后来请教研究生院张铭钧院长确认无疑。为什么确认无疑呢?大家看,56所拥有研究生院的大学,985有38所,剩下有多少?你是什么“游”?那天请示刘校长,刘校长说:那没啥说的,就是下游。所以这个我们自己应该有清醒的判断。在具有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高校中我校还处于中游水平。现在40多个,政策研究室李平主任分析了一下,我们现在自己估计一下是中游水平。那么,在国家对高校的分层分类建设中,我校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行业特色型大学这一圈层,这句话在这里显得就更加重要。
下面,我来重点说一下这个事情。我们在办学水平提升工程的报告当中,第一条就讲了我们学校的参照系,就是高水平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们的直接参照系。为什么要把它作为参照系呢?这个圈层是一个什么圈层呢?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面“混”呢?我引述一些原教育部副部长陈希的话,陈希的话好多跟周济(前任教育部部长)的话一脉相承,我个人还没有看到有超越他们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新观点,所以我依然引述他们的判断。陈希说(这是他在第二届中国行业特色型大学论坛讲话中所说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是中国特色的一种产物,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句话;还有一句话,说是:过去这些学校对国家做出过不可替代的贡献;第三句话,他说,国际高等教育界终究会认同这样一种大学类型。大概是这个意思,我最感兴趣的话就是这样几句。中国大学很多跟国外不太一样,这是我们非常特殊的一个类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院,很多还是单科。在九十年代,1999年扩招以后,大家开始做了文理啊,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一些东西,单科的工科院校开始向多科扩展。1999年扩招以后是一个标志性的,很多的单科性大学开始向多科演变。但多科应该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到北邮的时候,北邮的党委书记王亚杰来接待我们。他介绍说:昨天中午陈希副部长找他去谈话,让他做一个研究,他(陈希)说“多科性大学多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呢?你们能不能提出一些原则来?”这是当时教育部领导关心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也是现在领导所关心的问题。陈希前几年当副部长的时候来黑龙江视察,在一所学校说到过这个问题,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你们呢,做了也就做了,以后就不行了。这个例子批评的就是盲目的综合性。陈希还说:北大和北邮(就是北京邮电大学)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个姓张姓李的问题,都要在各自的格局和层次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我认为这句话说的对,我个人是很赞同的。陈希还说:如果你没有全国排名在一、二名的学科,叫什么行业特色型大学呢?所以他提了一个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评价标准,这是我们在北邮的时候,王亚杰书记提供的。他说:第一,行业中层以上(含决策层)的领导和领军人物你有多少?如果没有,你这个学校就没有必要存在;第二条,就业方向,主要为行业服务,学生所学的本领要用于这个行业;第三,承担国家战略性技术研究任务,敲边鼓不行;第四条,研究生的实习基地是否建在行业里。在这里引述这些内容,有助于大家来理解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概念。
报告接下来就说了一个结论:“拥有研究生院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们最接近最现实的参照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校研究型大学的高水平主要是指在这个参照系中的高水平,不断前移在这样一个圈层结构中的位置是衡量我校在办学水平的一个高显示度的标志。”这个结论非常重要。为什么参照系这么重要呢?没有参照系,你就回答不了你在什么格局什么层次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问题。中央不是要求你办出“高水平、有特色”吗?你是国际水平,还是中国水平?没有这样一个圈层的参照系,这个问题就回答不了。因此我们说,参照系概念的提出是对二次党代会理念的一个重要发展。
报告接下来说的是我们的形势。形势当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就是形势里面你有机遇的同时就有挑战,对什么的挑战呢?对能力的挑战。这里谈到几个形势,一个是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一个变化,一个是高校新一轮的分级化、分类化的建设,还谈到我们学校的主体服务领域,谈到了“两化”融合,谈到了黑龙江的八大经济区的局势。在这里,我重点解释一下我校的主体服务领域。我校的主体服务领域,报告中说,“船海核等行业正在高速发展,海军发展战略转型,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发展新型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提升核能战略水平等战略需求越来越强劲,这既为学校的发展增强了前所未有的牵引力,同时也为我校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昨天我在准备解读的时候准备到这个地方,就想起我们在座谈的时候,动力学院马修真院长说,“动力已被列为国家五大瓶颈技术之一,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关键是我们能抓住什么。能站在高端的人才特别缺”。他说的就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个概念。对高校来说,整个形势是什么形势呢?我引用我们在北航调研的时候胡凌云书记所说的一句话,他说:“未来的五年是高校拉开差距的五年,北航的建设要以国际标准为主要标准,要以国内标准为辅助标准”。后来,他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学校的讲话当中,还有这句话。他认为未来五年的大学就这样拉开差距了。这是他的判断,我认为这对我们有启发性意义。
形势说完以后,报告接下来说我们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在这里,我还是把它读一下,给大家再强调一下,加强下记忆,“未来五年,继续坚持特色办学方略,继续坚持内涵式发展,以‘一提三优’工程(二期)建设为统领,以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核心,以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为重点,以高水平科研产出为突破口,以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为战略途径,以大学制度创新为强大动力。”这里说了很多个“以”,不这么说就说不全,就有人会有意见,这样呢大家都有所了解,有完整的可遵循的东西。目标就是,“力争使五个一级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在具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中位次前移,在具有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中进入上游,初步建成研究型大学。”这是“十二五”的目标。在这里面我稍微解释一下,五个一级学科是个什么概念。五个一级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是个什么概念?我们现在就是一个船海工程,加一个导航制导与控制(这个是二级的)。南航与南理工都是两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南航是与航空航天有关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又加了一个力学,胡海岩院士就在这个学科。南理呢,就是和兵器有关的兵器科学与技术加上一个光学工程。那么如果我们的五个一级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都达到国家重点学科的水平,这不仅是特色学科,我们的通用学科也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个人认为就是我们的特色学科体系的核心、主体实现了超越,我认为这样的话应该可以说初步建成了研究型大学。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但并不一定能评得上。我们“十二五”规划提的是要力争新增一到两个国家重点学科。
在“目标”这里,我再做一个说明。在党代会报告讨论时有同志提出,你们总是提上游下游的,咱们办好自己不就得了吗?而且这也不是一个人的意见,我觉得这个需要说明。这次报告在目标的表达上有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参照系的概念,体现了一种竞争超越的思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维,为什么说是这样呢?就是我们感觉到:穷国办大教育,历来都是重点建设的,走重点建设的路,从211工程到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将来还要有新的项目,都是这样,如果不在自己的圈层中往前跑,高层次的机会你就得不到,高层次的机遇你也得不到。我还是引用一句话,这是在北航调研的时候胡凌云书记说的,他说武书连的排名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他举了个例子,他说北航今年排在了第二十七位,退了几位,好像北航没啥大反应。他说,如果在东南大学那就不得了了,退一位都不得了。后来我就问他为什么武书连的排名这么重要呢,是上级对你有压力呢,还是生源的问题?他认为主要是生源问题,学生们都知道武书连排名。最近大家看到名校抢尖子生,为什么这么抢呢?就是争生源哪,虽然他们采取的手段不一定是正当的,但是我觉得他初衷可能是有使命感的。为啥抢?他们得为学校未来五十年做考虑,好的学生来了你才有好的校友,你这个大学将来才能知名。当然,“抢”也可能是因为绩效考核制度的推动。如果我们现在觉得抢人干啥,来啥学生就教啥学生嘛,这不就完了吗?刘居英院长当年就是跟清华抢。“抢”就是竞争思维,当然是正当的“抢”。那么现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这个竞争更加激烈。再一个,我想在这里面说个例子,关于竞争思维的。我还是要引用一下柳传志讲过的一个事。在作学科论证的时候,说到参照系的问题,我说过这个例子。当年柳传志在八十年代和他的合作伙伴倪光南产生战略上的分歧,倪光南强调战略要走技术导向的线路,柳传志说搞市场导向,他俩就分道扬镳,倪光南最后成了科学院的院士,柳传志成了大企业家,都是高水平的人。但是柳传志讲这个故事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他说“制定什么战略关键要看对手”。我觉着这个话对我们现在树立竞争思维是一种很好的启发。这就是关于未来五年的总体目标。
报告在下面说到2020年的目标。原来在二次党代会上已经提过,现在做一个小的修正,请大家注意第一句话:“成为我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具品牌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这句话,“最具品牌影响力”,意在特别强调“三海一核”的品牌。二次党代会我们提出了一个打造品牌的战略,现在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品牌了。2005到2053,近50年,这个报告给了一个50年的路线图,从初步建成到基本建成再到全面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品研究型大学,这是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宏伟事业。我们的转型升级,我个人认为要一直持续到2053年,始终是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只不过是每个阶段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有点像我们的小康,从不平衡的小康,到高水平的小康,到富裕的小康,然后再到基本现代化,到建国一百年。这次的目标,对二次党代会做了一次修正,二次党代会说到2020年左右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次按阶段把它区分为“初步建成”,“基本建成”和“全面建成”,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请大家注意一下。
报告第14页,开头一段最后的一句话,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建设研究型大学,“我们必须坚定必胜的信心,付出不懈的努力”。我们在座谈的时候,基建处的姜旭东处长说到,“香港科技大学从1991年开始筹建到2011年,二十年成为亚洲第一,这个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使命感很重要。”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好;发计处严汝建处长在座谈的时候说:“建设世界造船强国,实现海军战略转型等等,中国必然也必须有船海领域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不是哈工程不一定,但是我们工程大学要有雄心壮志”。我觉得这段话说得也很提气,这就是坚定信心的意思。
第二大部分的最后一段,谈的是什么是研究型大学,为什么要建研究型大学。接着对党员干部提出要求。我重点说说前两个的意思。因为这两年内特别是三次党代会筹备过程当中经常有同志问起,是很基本的“为什么”的问题。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目标为什么非得提“研究型”呢?我们提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大学,建一个一流的大学,建一个卓越的大学行不行?我们为什么总得去追求什么“型”呢?第二个问题,中央领导讲话都提到“高水平,有特色”,都不提“研究型”了,我们的三次党代会还提“研究型”吗?这个问题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答的话,统一思想我认为就是句空话,他根本不信你的“型”,你提完了也没用,怎么说也没用,所以这个问题上必须统一思想。那么怎么统一思想呢?下面,我把一些背景介绍一下。我首先要说的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除了刚才我引述的那一段以外还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原话是这样的:“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一流大学,总体实力大为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当时跟起草组的同志说,这次讲话清华大学收获最大的应该就是这句话,实际上是对清华大学办学的基本定位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肯定。那么对我们的直接的意义呢?我所看到的资料当中,这是中央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对“研究型”,它是大学的一个“型”给予了认可。我是第一次看到,所以非常兴奋,就感觉我通了,要不就解释不通了,就是“研究型”是大学的一个“型”,这个“型”很重要。这个“型”为什么很重要呢?它为什么和世界一流大学几乎是同一个概念呢?报告中说,研究型大学的显著标志就是精英人才培养和重大科技创新能力及其贡献。这句话是我把周济部长的话和哈工大副校长周玉院士的话集合而成的。前面那句话“精英人才培养”是周玉说的,后面那句话“重大科技创新能力及其贡献”是周济说的,我认为表达了精髓。周济部长的提法大概是2007年的时候,那时很多人在追问什么是“研究型”大学,他给了一个定性的标准,我认为点到了本质上。接下来这句话“集中体现在引领前沿的学术水平,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国际学术声誉,以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体系”,这是姚郁副校长建议加入的。
研究型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呢?我引用几个不同的说法,以加深大家的理解。一个就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原来的校长,他做了十八年的校长,曾经写了一本书,书名叫《美国大学的作用》。他说:“研究型大学与其他大学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呢?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是有许多博士生,并高度重视有组织的研究。”美国有很多大学,它对研究型大学有一定标准,包括每年培养的研究生的数量和联邦政府对学校在研究上的支持。这个校长叫罗德斯,他还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一流大学实际上是人们对一些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称谓”,实际上这两者就是差不多一回事。国内的结论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几乎都是研究型大学。所以,如果绝对一点说,一所大学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变研究型就不行,这个结论是非常明确的。周济部长也曾经对研究型提出了一些标准,他说的包括研本比、院士数、大项目数、就业层次、能不能做科研课题指南,他还说研究型大学是一本书而不是一页纸。说到这儿,就是讲研究型大学的含义,但是一句话说不清楚,我今天这么说可能还不太清楚,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就去读一点有关的材料。国内专门有博士做这个题目,我记得比较早的有华中理工大学沈红博士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他的博士论文我读过,大概是2002年的时候。
为什么要建设研究型大学呢?报告说了几个层次,有自身需要、行业需要、国家需要,还有两个“必然选择”。如果想非常通俗地表达,建设研究型大学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哈尔滨和上海的区别。哈尔滨是一个区域大城市,较大的城市,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它代表的是机会、是舞台、是贡献,还有很多不可预见的东西,但是你若是能力不足,达不到它的要求,你去了是很难受的。所以建设研究型大学是痛苦的,最大的痛苦来自于他非常容易伤害本科教学,这个美国已经从80年代开始反思,而且我记得好像十年前我读过一个叫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写的一个报告,叫做:彻底变革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反思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这一点是我们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要非常非常注意的事情。这是第二大部分,我就为大家汇报到这里。
第三大部分:坚定特色办学道路,实现特色建设新突破。
第一段也是对“三海一核”这一特色办学理念作了一个比较高的评价,指出,“六年来,‘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理念逐步上升为全面指导学校办学实践的核心方略,对于学校决策战略选择,构筑发展优势,树立品牌形象,谋求多方共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四个排比句也是北航书记杜玉波说的,当时他说了七句话是作为大学办学理念应该起到的作用。我们看了以后认为这四句话用来评价“三海一核”这一办学理念,是比较合适的。说到“三海一核”,到今年,“三海一核”这个概念见诸于正式文本正好十年,2001年二月份,“211”一期验收的时候,在给国防科工委写的报告里面第一次提出“三海一核”的概念,到今年整整十年了。二月份提出以后,五月份学校领导到当时的国防科工委汇报,当时的副主任于宗林(先前是国家计委国防司的司长),他说:“‘三海一核’好,很好。”回来之后就开始广为传播,到今天已经发展为一个品牌了,几乎所有来的领导和院校的同行都是比较认可的、赞同的,表达了一个学校显著的特征,尤其是在树立形象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很多家长来咨询,就问“三海一核”都有什么专业。关于特色这一理念的重要性我举一个例子。我们这次到中国地质大学调研,他们介绍了一个情况。2002年,中国地质大学50周年校庆,温家宝总理在学校发表了一个讲话,关于办学定位,他说:“一流一般理解为综合性,你们能否在地质领域一流?”到了2003年一月,他们学校开第八次党代会,确立了在地质领域世界一流的定位,他们说在这以前定位、前景是模糊的,这就是特色定位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海一核”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在这个领域就没有问题了吗?不是的,我们存在的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报告里面是这么说的:“在“三海一核”行业领域,仍然缺乏具有高显示度的重大贡献,在“三海一核”学术领域,仍然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成果,在与大学、研究所、产业界的竞争合作中,还没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在座谈的时候,我们专门向船舶学院的李平教授请教,他来学校看了一圈,表达了很多的意见,其中,有一条说,“三海一核”战略的宗旨首先是寻求在海军装备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现在你不是不可替代的,你的深度广度不够,尤其他讲到你的系统性不行。这就是我们“三海一核”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在特色领域取得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很多严峻的挑战。
报告下面讲怎么强化和拓展已有特色,怎么培育和打造新特色。在强化和拓展已有特色方面,报告说了很重要的四句话,涉及到未来政策制度的取向。“一是要通过提升主体学科上游的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海一核”主体学科的自身成长力。”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学科的上中下游要贯通。“二是要通过提升主体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主体学科对相关学科的学科带动力;三是要通过提升相关学科对“三海一核”特色领域的贡献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海一核”领域前沿方向与相关学科的直接牵动力;四是要通过强化基础、通用相关学科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非“三海一核”领域新兴方向对这些学科的直接拉动。”这就是我们强化和拓展已有特色的四个战略途径。
为了理解这些途径,我给大家再介绍几个背景。第一,还是船舶学院的李平教授,他说,“相关学科的方向向哪里发展?必须跟紧“三海一核”战略,各专业都要绑上“三海一核”这条大船,但有些学科思想上与“三海一核”还不合拍。”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十二五”重点学科论证的时候,当时信通学院院长郭黎利教授提出信通学院学科发展的三个面向:第一,面向国防装备技术和人才需求;第二,面向国家IT、通信主干产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第三,为我校主体学科提供交叉学科的科研支撑和人才支撑。还有一个,我昨天在路上碰到计算机学院的王慧强教授,我向他请教通用相关学科怎么发展,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工大的计算机也不是主要靠航天,但是它解决了本行当内学界的一些关键问题,因而也有了重要的发展。他说的这个话我没有来得及进一步求证。我认为这三位同志的话对理解我们这四个战略途径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怎么打造新特色呢?报告说:“打造新特色要遵循充分延伸、主动适应、积极面向的方针。”中心的意思就是为所有学科提供发展的空间,但是要有所遵循,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都要有特色。最后,说了一段结论性的话:“继续强化主体学科的创新能力是打造特色学科体系的战略重点,引导和支持基础通用相关学科深度融入主体学科、融入主体服务领域是这些学科发展的首要战略途径。”这是方向性、政策性非常强的话,需要我们深刻地理解。说到这儿,我想起1980年代孟庆鑫教授搞水下作业工具,在评机械一级博士点的时候,杨叔子院士就说他们的学科有特色。为了实现首要的战略途径,还是引用船舶学院李平教授的话,他说,“三海一核”战略的实施,就是“三海一核”战略落地的问题,怎样才能落地?绩效考核必须跟上,要通过政策引导,使各院系跟上去。这个话很有启发意义。
第四大部分: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工程,破解研究型大学发展难题。是报告的核心部分。
这个部分主要依据各个相关部门在做“十二五”专项规划的时候的专项规划报告,起草组与各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研讨,各分管领导都对相关稿子进行了认真的审改。比如,第一个转型升级工程是师资队伍的转型升级工程,虽然不久前刚开过了二次人才会议,但是高晚欣副书记对这一部分还是相当重视,对这一部分也是做了非常详细的审阅和修改。第二部分学科建设转型升级工程,是依据学科办在学科论证当中的一些成果,姚郁副校长对整个稿子作了非常认真的修改。第三部分,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工程,杨德森副校长特别对研究生教育转型升级这个部分提出了三点改进意见并指示研究生院变成规范的文本。第四部分科技发展的转型升级工程,夏桂华副校长对稿子一直审阅思考到会议开始的前两天,对四个转变进行了认真、审慎地研究并亲自操刀。第五部分虽然是一年多前党委已经发了相关的文件,姚郁副校长还是作了认真的审阅,并专门与我进行了沟通。这是五个转型升级工程部分起草的一个情况。
为什么要实行转型升级工程呢?我没有能力把五个转型升级工程都为大家解读清楚。因为协助姚郁副校长做学科建设,这部分我多说几句。人才队伍由于与学科建设联系非常紧密,我也说一点儿,以求大家对这部分内容加深了解。为什么要实行转型升级工程,这个问题回答起来需要系统地阐述,报告采取的办法是分成五个具体的专项工程来阐述的。二次党代会的目标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如果按构成的要素分,一个是“特色鲜明”、一个是“高水平”、一个是“研究型”。三次党代会座谈的时候,期刊社徐若冰社长说,“这些年我们在‘特色鲜明’上做得很好,‘高水平’怎么办?”“高水平”对应的是升级问题,“研究型”对应的就是转型问题,总括起来就是转型升级的问题。
首先,我说一下相对比较熟悉的第二个转型升级工程,也就是实施学科建设的转型升级工程,显著提升特色学科体系的整体实力及水平。学科建设是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这里提到的四个转变很重要。在这里我给大家再重复一下:一个是学科发展观念的转变,既要注重对服务领域和行业的贡献力,更要注重学界的影响力;第二个转变就是学科发展的需求牵引模式,既要注重技术和工程类需求的拉动,更要注重科学类需求的拉动;第三个转变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的转变,既要注重激励机制,更要注重制约竞争和评价机制;第四个转变是学科评价方式的转变,既要注重对学院和教师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科团队的评价。这四个转变都非常重要,大学建设的核心就在于此,包含了很多的内容。
这四个转变是怎么提出来的呢?直接的背景就是我们在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时候,填表填出的结果不好看。往深了分析,就是我们在行业的贡献和在学界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没有实现统筹,我们对海军做了非常大的贡献,我们的人脉都非常的好,但是我们对学界的影响不行。为什么对行业的贡献力和学界的影响力没有实现统筹呢?我个人觉得就是我们学科上中下游缺乏贯通的机制。怎么贯通呢?我不明白,就开始不断地请教。前几天在我们学校举行的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大赛会议期间,我请教了一起颁奖的浙大的谭建荣院士。他说,不贯通是工科院校的普遍问题,但程度不同,行业特色型大学要想贯通,就必须做出引领性的研究,几十年后大学的差距怎么拉开呢,就在于你能不能贯通,你有没有持续的竞争力。就这个问题,我也请教了徐玉如院士,他说,“关键在于政策的引导。”我们在上海交通大学调研时,我们向他们的发计处处长请教:工科大学的基础研究的成果最有可能产生在什么地方呢?他说,“对工科大学而言,一流的理是产生于一流工科的上游。”我个人比较赞同这一看法,这是由中国行业大学的特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我们在北理工调研时,请教他们的副校长孙逢春教授,他是北理工车辆工程学科的带头人,他说学校的车辆工程是全国第一,前些年SCI也很少,近几年SCI论文数量猛涨。SCI是什么呢?不能仅仅看数字指标。前些日子来校评审我们动力学科的岑可法院士说,SCI少,说明基础研究不行。基础研究不行,学科上游不行,SCI怎么能出来呢?看来,北理工的一些重点学科也是刚刚解决好这个问题。还有在动力学科论证的时候,浙大的俞自涛教授说,德国和北欧很重视从工程问题中凝练出科学问题。我建议有机会去那里的同志多关注一下这个问题。哈工大的于达仁教授2010年来我校做研究生优秀工程的专家评委,学校安排我接送他,我跟他谈了一些。他是杰青、长江学者,是哈工大动力机械与工程研究所的所长,我看了他写的一篇《论研究所建设发展的十大关系》的文章。他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该是互动的,没有基础理论研究,就没有原始创新,对工科方向而言,重大的理论成果,主要是在对重大实际问题的回答中产生的。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我们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报告在几个转变中,也说到动力机制和评价方式转变。那么,动力机制、评价方式如何转变呢?前几天我在请教徐玉如院士时他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博士点后发展阶段的动力问题。博士点后的学科如果缺少相应的动力,怎么去冲击国家重点学科呢,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在党代会报告座谈的时候,动力学院马修真院长说,“现在我们动力学院学科的状态是:重业界、轻学界,重工程、轻学术,有些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仍然以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对学科的贡献度不够。”这些话对我们未来的制度设计,动力机制、评价体系的设计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学科怎么转型呢,报告谈了几条,我想重点说说第三条:三要着力学科方向的凝练和建设,以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建设项目为依托,构建未来十到二十年的重大学科学术方向图谱。在座谈时,计算机学院的副院长黄少滨教授说,不仅要有方向图谱,还要有问题图谱。这个意见很好。同时,发计处的严汝建处长说,“如果海军战略转型的话,我们现有的一些学科方向可能就不太好使了,我们要思考未来20年,海装6大技术、主流装备,我们怎么靠上去,因此,学科方向要考虑战略性调整以适应新使命。”这个意见,很好地说明了“图谱”的重要意义。
学科转型升级说完了,我回头再简单说一下第一个转型升级,即师资队伍的转型升级工程。在报告起草过程中,刘校长特别强调,师资队伍转型升级是转型升级工程的重中之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报告里面特别谈到,人才强校战略是第一战略,谈了三个转型、三个工程。人力资源处的李宇光处长座谈时说,现在我们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作为第一战略的地位没有完全确立;教师队伍如果没有生机和活力,那么就什么“型”也达不到。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师资队伍的三个转型很重要:“在师资引进上,既要注重提升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更要注重提升重点学科方向上高端人才的引领能力;在师资培养上既要注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能力和水平,更要注重优秀拔尖青年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制度创新上既要注重激励制约竞争和评价等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和渐进性,更要注重体现制度设计的校际竞争力。”报告接着谈到兴海、碧海、智海三个工程。师资队伍建设转型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学科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个工程就是为这个设计的。它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是服务好支撑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转型升级。因此,找准服务点、找准切入点、找准发力点和贡献点就很重要。当前一个重要任务就支撑我校五个重点学科向国家级重点学科冲刺。在第三个转型里边提到了“校际竞争力”,这个提法是什么意思呢?南理工在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验收后,学校领导集体反思,研究后与相关单位签订了2012国家重点学科冲刺责任状,这体现出的就是竞争意识。在座谈的时候,船舶学院的段文洋教授提出,“博士生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力量,我们的学科如果不提SCI,而上海交大提,他有,那我们的制度就没有竞争力。”我引用过来说师资队伍,这就是制度设计的“校际竞争力”的重要意义。“碧海工程”这里,我们的5+1重点学科在论证当中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一些制度设计的改革设想和对学校的一些政策需求。比如动力工程学科,它提出,第一条,提高教师职称评定和研究生导师等准入标准,建立健全考核和退出机制;第二条,改革工资和津贴分配制度,实行工资津贴动态浮动总额包干制度。校学科办成员单位正在论证它的可行性。最后一段是谈青年教师,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报告用了很短篇幅,意在给将来的贯彻留有较大的空间。
后面几个转型升级工程,我给大家简单地提示一下。第19页,在本科生培养方面,要实现三个转变,“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转变人才培养机制,既要强化教学管理部门的统筹主导作用,更要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教育格局;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既要继续完善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特色突出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更要满足精英人才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也有三个转变:在培养质量上,既要注重提升研究生的整体质量,更要注重提升对研究型大学建设更有标志性意义的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在导师队伍建设上,既要注重提升导师个体的水平,更要注重建设高水平的导师团队;在研究生培养类型上,既要注重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也要注重培养专业型研究生。
在科研转型升级工程里,报告说了四个转变:“科技思路由以科技投入为重心向产出优先、兼顾投入的转变;科技工作的重点由需求牵引逐步向创新推动的转变;科学研究模式由单一项目组建的课题组向团队及团队之间联合承担重大项目转变;科技管理模式由学校统筹向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校院有机结合转变。”最后还提到,要完善规章制度,引导教师科研工作从“经费导向”转向“质量导向”,由注重“近期目标”转向“蓄势期远”,由“封闭”转向“开放”。
在国际化转型升级工程里,报告说,“要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由自发向自觉、被动向主动、零散向系统、盲目向有序、借鉴向创新的转变。”这是沿用了2010年初党委关于加速国际化进程的意见的提法。阎昌琪教授在座谈的时候说,我们学校的国际化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这个部分的最后,报告说,“上述五个转型工程是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工程(二期)的主体工程,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是我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过程中核心内容和重点任务,也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
第五大部分: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为创建研究型大学注入新动力。
为什么需要新动力呢?北大原党委书记闵维方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种范式的转变,必须有新动力。我们现在转型升级也是一种范式的变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新动力。动力来自什么方面呢?报告说了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发展观念,首先要创新发展观念,从更多更快上升到更高更强,从自我超越上升到竞争超越,从蓄势奋进上升到蓄势竞发,从勇于跨越上升到追求卓越。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所要强调的是竞争的观念、超越的观念、卓越的观念。报告接下来强调,要加强办学理念上下贯通,既要在战略上起到方向性引领,也要在战役上得到工程化推动,更要在战术上得到操作化破解。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战略理念落实得还不够。落实,向下为落,到人为实。邓小平早年曾经说过:我们的工作经常是“落虚”。文件下来了,但责权利没到位。所以在这里面强调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一种思维。第二个方面是制度驱动力,谈到了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竞争合作机制、还有三级管理体制,完善考核评价退出机制、院系绩效考核机制等几个方面,这实际上是对前面五大转型升级工程中提出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了逻辑上的总结概况。怎么做好这样一个制度设计呢?我理解为一个4*4的矩阵,横行包括激励、制约、竞争、评价4个层次,纵列包括学院、学科、方向、教师4个主体,每个主体都涉及激励、制约、竞争、评价问题,各个主体还涉及到一个统筹、平衡、均衡问题。我认为这是很难的一件事。如何做好这样的制度设计?首先要梳理制度,是哪些制度政策在影响我们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我们做对了什么,哪些做的不到位。比如,是什么因素在阻碍我们院士、长江、杰青等标志性人物的产生和高水平成果的产出?柳传志把这样一种思维叫做“复盘”。成功、失败、不到位一一总结。先总结,然后来梳理、完善、创新。第三个方面是文化自动力。这里,我主要解释一下学术文化。报告谈到:不断丰富倾心培育精英、崇尚自主创新、乐于团队合作,追求一流卓越等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化,着力营造向学术本位回归的学术文化环境。这里讲的是学术本位而不是官本位。什么是学术本位呢?按照美国人的说法,学术包括四个层次,一是探究的学术,二是集成的学术,三是应用的学术,四是教学的学术。在教师个体的层面比较难以实现全面的均衡,但是在我们的团队中应该努力实现这样一种统筹和均衡,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学术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几种力方向就更准了、力点就更准了,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我们的转型升级才有可能完成。
第六大部分:全面优化办学条件着力构建和谐校园。提出了建设六个校园,分别是花园式校园、信息化校园、节约型校园、民主校园、关爱校园、平安校园。这六个校园的阐述很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很好懂。
第七大部分: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创建研究型大学提供坚强保障。这部分的核心是党建工作要把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作为它的直接目标,把为建设研究型大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作为最终目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九十周年上的讲话中心内容就是谈怎么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这部分从提高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合力推进科学发展等几个方面论述的。
最后讲几点。一、从2005年1月二次党代会提出研究型大学这样一个概念及目标,到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需要五十年。在这个过程中,转型升级是贯穿始终的。因此如果不从百年的时间跨度上思考我们的未来,对转型升级的意义就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二、美国一些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过程也不到一百年。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我们坚信在2053年建校一百年的时候,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哈军工的伟大一定能够复兴!三、为了更好地理解报告文本,我在解读中引用了座谈会上一些同志的发言,是根据我的记录引用的,不一定完全准确,有出入的地方,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