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English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学子风采 - 正文

学子风采

我的大学被“科创”撞了一下腰——葛威

日期:2017-07-07      点击数:

我的大学被“科创”撞了一下腰

葛威

把父母送进哈站,独自一人倚靠在站前广场上的栏杆上。和很多人一样,上大学就是第一次离家,看着来往的人流,我有点不知所措。心中五味杂陈,对家人不舍,对前途迷茫,对新生活还有一丝的憧憬。但是不管怎样,我的大学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当学习、科创双双“滑铁卢”

离家之前,在QQ上发了这样一条动态:背起行囊,携梦想再次启程。走,奔向哈尔滨!可是当真正走进大学校园时,梦想又是什么呢?曾经从水声楼一层转到了十五层,曾经钻到图书馆里翻一些旧的掉渣的专业书籍,就是为了整明白我到底是学什么专业的,结果只是得到了一些记不住的专业词汇。上了大学,生活却又回到了高中,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这种生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直到有一天的晚自习,我的大学轨迹悄然发生了变化。一群学长乌泱泱的走进我们班的自习室,讲了一些关于科创的东西,之后还让我们报名什么培训。当时真是什么都不懂,只是听得心潮澎湃,便毫不犹豫报了名。第一次看到焊锡,摸到烙铁,心情那叫一个激动,感觉科创是最适合自己的,用现在的网络用语形容就是“迷之自信”。学长教的是用Altium Designer画一个51最小系统板,然后就是腐蚀制作焊接电路板。过程并不怎么顺利,返工很多次,但是每一次都告诉自己要坚持到底,过了两三周终于有一块自认为像模像样的板子。事情总是这样,以为是结束往往才是开始。要对电路板进行测试了,看着学长摆弄着高大上的仪器,心跳加速,因为离成功只有一小步了!而结果却是连程序都烧写不进去。心情一下子像是从珠穆朗玛山顶掉到了马里亚纳海沟沟底,看到有同学成功烧写程序,流水灯运转起来,心里不只是羡慕嫉妒恨,更多的是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搞科创。

更糟糕的事接踵而来。在自由万岁的大学里依然逃不出期末考试的魔掌。我是一个对应试教育极其不适应的人,考试永远不理想。果不其然,微积分考了69分,而年级排名只有118名,这个分数和排名一辈子都忘不来,因为考前复习3天的人都能考八九十分,那时的我真是沮丧至极。但是我也意识到,不能这样下去了,每天只为考试而忙碌对自己来说是没有出路的,我应该有所改变。当时下定决心:要摆脱考试对自己的束缚!

走进大学校园,所谓的自由生活并没有到来,反而有了更多的忧愁。科创考试双双遭遇“滑铁卢”,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可是,当“大学”遇上“科创”,我又感觉到科创可能是我大学的唯一出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鲁迅先生曾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我一直都有一个信念:即使别人否定自己,自己都怀疑自己,也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大一的那个寒假,本应该是回家放松的时候,我学起了C语言。再开学我又报名了电子设计大赛。当时参加电子大赛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便利条件。首先要过的关是八系组织的基础测试,规则是不过基础测试就没有参赛资格。但是对于专业知识为零的小菜鸟来说,谈何容易啊!那些天,我和班里的温梦华同学按时参加八系的培训,晚上就在518实验室调电路,电路出了问题就到509找学长帮忙。当时没有任何人督促着,一切的报名流程都得自己留心。其实很多人都想去参加比赛,但是却有认为参加比赛不是什么正事,没几个人愿意为了科创赌上自己的成绩。功夫不负有心人,基础测试算是顺利过去了。接下来就是校赛。我很庆幸遇到了给力的队友,张永霖,温梦华还有我成了实验室的常客,每天都要等到门卫大爷催促才离开实验室。我们分工明确,方案由学长出,我们每个人负责搞懂其中的一部分。

这一学期年级排名到了80名,前进了40名。“看来搞科创并没有耽误学习嘛。”小小的进步给自己带来了自信。那时我为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大学参加比赛一定要获一次奖,哪怕是三等奖,一定要拿一次奖学金,哪怕是三等奖学金。

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502,509,518实验室满满的都是人,那些天实验室热闹的像在过节。大家互相交流经验,氛围浓厚。而我们三个人就是跟着学长做,他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学长也慷慨的将方案与我们分享。四天三夜我们吃住在实验室,最终拿到了三等奖,我们也是全校为数不多的大一获奖的队伍。

“山重水复”终于等来了“柳暗花明”。一次比赛的获奖,让我看到了大学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有了前进的自信。接下来的两年,除了睡觉上课,我几乎都泡在实验室。同学都说我把实验室当作了家。自习在实验室,比赛在实验室。我的小目标也都变为了现实,大二上学期拿到了三等奖学金。人永远有一种不知足的天性,得了三等奖学金,就想着大学要拿一次一等奖学金。没等太久,下学期就拿了一等奖学金。在比赛方面,陆续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RIZ杯创新方法大赛,全国的国际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次比赛都能拿到不错的奖项。还与张淑娟老师合作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在殷敬伟老师指导下参加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从年级118名到年级10名,从在科创方面一无所知到可以在比赛上独当一面,最难的是要不畏浮云遮望眼,找准方向勇于迈出那第一步。

志向深海探龙宫,不辞长作水声人

大学四年,连续两年小年二十三还在实验室参加比赛,三个暑假一共就在家待了一个星期,却从没有错过创新实验室的春夏秋冬。正因为如此,我算是对创新实验室,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感情最深的人之一吧。我们学院学生学习方面都非常强,可是在科创方面一直在全校排倒数。到大三开始担任DSP爱好者协会主席之后,觉得应该在学院本科生科技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其实DSP爱好者协会在这之前两年已处于无人管状态,濒临解散危机。在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将这样的社团带回正轨谈何容易。首先是解决人的问题,然后就是安排培训计划,一个社团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完整的规划。经过努力社团招新人数突破了100人,同时结合自己这两年的经历,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培训计划。我深知要扭转社团困顿的局面绝不可能是以一人之力,一届学生之力所能做到的。于是,在培训计划最后补充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优秀的学生社团组织往往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DSP 爱好者协会这样科创性质的社团尤其如此。目前大三大四学生能力较强,但是大的项目已经没有时间去做,大一大二学生能力不足,对于项目无从下手甚至无题可做。所以社团的文化与技术继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的社团应该形成“传帮带”的风气,只有这样,社团才会迅速成长。只有社团成员都具备较强的科创能力,在各种大赛中能够崭露头角,我们的社团才能有足够的影响力。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一届又一届师兄弟的共同努力才行!”DSP爱好者协会到现在的水声科协,我一直在践行着这些想法。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去一个电子类比较好的学校读研,而选择本校读博。其实大三之前一直都想到外校,电子科大,北京邮电都是自己想过的地方。可是学电子类学科仅仅是大学感兴趣的一个方向,无关理想。入学时我就知道,水声是一个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学科。可是直到上大二我也不知道学水声的我到底可以做什么工作。大三的一次机会让我真正接触到了水声的冰山一角。那就是参加了两次课题组的试验,一次在松花江,一次在渤海湾鲅鱼圈。当书本上的东西真正在实际中被应用时,感觉“水声”这个词一下子有了生命。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越来越多的与课题组的老师和师兄接触,不但切身感受到水声在建设海洋强国中的重要性,同时被课题组向上的学术氛围所深深吸引。从小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未来能够像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一样投身于祖国的国防事业中去。学了三年,蓦然回首,发现自己与理想竟然距离这么近。我觉得我应该再一次做出改变,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我。

回望历史,无数的事实证明,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而成功者大多都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承担了时代责任。在当下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我们水声人应当将自己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相信伟大的时代必将成就一代伟大的水声人。